摘要:由“精英化”走向“平民化”,由“极少数”走向“大批量”。如今,留学大军依旧看涨,出国深造几年已经被列为许多中国孩子的成长必选项。脱离父母管教,来到陌生国度,有畏...
由“精英化”走向“平民化”,由“极少数”走向“大批量”。如今,留学大军依旧看涨,出国深造几年已经被列为许多中国孩子的成长必选项。脱离父母管教,来到陌生国度,有畏惧更有喜悦,毕竟,十几、二十几岁的孩子正有闯一闯的冲动。然而,作为过来人,我想根据个人经历与感受,主观分析一下留学生也许会遇到的问题。
孤独,更与何人说
通常,留学生需要用2-5年完成学业,在国内,有父母的陪伴,有购物娱乐场所填补空白,我们尚不解“孤独何滋味”,但到了国外,放学后桌上没了爸妈备好的热腾腾的饭菜,生病也无人嘘寒问暖,过节时更是没了那顿团圆饭,孤独则随之而来。
其实,两年的时间并不算短,更何况有些留学生需要呆够不止两年。所以,偶尔难免会有“孤独更与何人说”的难受。有人说,孤独不就是想家吗。我倒不这么认为,想家的时候会觉孤独,但孤独的时候并不一定想家。这么说,不知你是否可以理解。
到了国外,留学生们基本上都会懂事些,本能地学着报喜不报忧,病了、受欺负了、学习压力大了,都要自己顶下来,之后对着电话说:“爸妈,我这儿挺好的”。可若真遇到生病、受歧视,论文难到浑身冒汗的时候,你会感受到深切地、纯粹的、润物细无声的无助。
那是一种叫“学校——宿舍——超市,三点一线”的孤独。是一种叫“在宿舍里自己跟自己说话”的孤独。是一种叫“墙上贴张大日历,过一天划掉一天”的孤独……
当然了,孤独也并非没有解决办法。首先,你可以住进寄宿家庭,或者选择合租,虽然同住在屋檐下的不是一家人,但也终于可以有人在你刚进入发呆状态时把你扽出来。再者,虽说冒然对老外say:“你好”是一件极其尴尬的事,不过,有些外国人的确是乐意与你对话的,说不定久而久之,你们就会聊到一块去。
英国与澳洲有许多商场,也有不少公园,可以选择与朋友去逛一逛、坐一坐,到公园备好的炉边BBQ。放学后,也可以学着做饭、去图书馆读书、去健身房锻炼(不再办理健身卡时,记得将建身卡与银行卡解绑)……这些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缓解你的孤独与无聊。
其实,如今想起来,我依旧后悔两件事。第一,日记里虽零零散散地记下了出国时的一些事,但没能持续,所以,成名的机会就这样错过了(哈哈)。第二,我那时开车还不像如今这样风驰电掣,没能到英国的各个景点去兜兜转转,如今想去也没有机会了。所以,正在留学的同学不妨替我尝试一下。
当然了,以上所说的孤独是指一个人留学时的心理状态,如果你恰好恋爱,有男女朋友陪在身边,日子会好过十倍呢!
中国孩子多变得拘谨、爱抱团
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度,行动会变得拘谨许多,国外的一些规矩与国内不同,做得不好就会显得格格不入。比如,在国外闯红绿灯,众人的“白眼”会让你感到羞耻,比如,在超市购物架前挡住别人视线太久,会被对方认为没有教养,比如,在校园里猛跑嬉戏,国外的姑娘会指着脊梁骨在背后笑你……所以,你会变得小心翼翼,一方面,这是别人的地盘,另一方面,也不想让人笑话。
在校园里看到的中国孩子,大多怯生生,缺乏自信,爱抱团,这也不难理解,毕竟,我们到陌生人家串门还要拘谨一阵子呢,更别说到一个陌生的国度。
提起“中国留学生爱抱团”,我以前也不喜欢这一行为,认为好容易到了国外,还不赶紧打入老外的圈子,目的性明确地和他们练几句英文!可后来慢慢悟出来:除了那些性格特别外向,或者出于客观原因与老外熟识的中国学生,不然,融入老外的圈子,很难。难不成你会突然走过去,对一个陌生的外国人说:“嘿,你好哥们,能聊两句么”,可能你自己都会觉得自己病得不轻。如果在中国有人这样问我,我会说:“不能”。好在国外开放些,也许对方真的会笑着对你说:“好呀”,可固然如此,你们的友情也深不到哪去,长不到哪去,因为你们聊得是两个世界的事。
所以,别幻想着到了国外你会融入老外的圈子,活的潇潇洒洒,策马奔腾共享人世繁华,能融入外国人圈子的毕竟是少数。综上所述,到了国外,中国学生一不留神也就扎了堆了。
有一种馋,叫舔屏
当“难吃”遇到“馋”,就产生了“无奈”。能被英国人与澳洲人称作美食的食物经中国人一尝,都会觉得“就那么回事儿”或者“哇塞,这么难吃”!时间不用久,只要两周,许多留学生就会迫不及待地跑去超市,买一袋沾有一丝中国味道的方便面,用热水冲了,一边秃噜一边说:“好吃,好吃”。
国外食物的味道的确和国内的有些不同,总觉得我大中华的美食浸到骨髓里,而老外的食物都浮在面上。比如做鸡块,我们用熬炒咕嘟炖把肉汁浸到鸡块里,而老外则会把鸡块用白水(或者盐水)煮了,摆盘,外面涂酱汁,称其为“dressing”。
许多留学生都学会了做饭,那不是兴趣,是被逼的。而我没有,对我来说,别挂科才是关键,吃什么不重要。记得在澳洲时,我常以饼干充饥,期末临近时,就买来超市的水煮三色丁(青豆、胡萝卜、玉米),拌着烧烤酱吃。
如今说起来,澳洲留学回国都快十年的事了,那天与一个出国时认识的好姐妹在微信里聊起当初,她说:“有一次,我去看你,见你正在啃生的大白菜,天呐,我那时候还没有见谁吃过生的大白菜呢!”(她肯定是记错了,我吃的是水煮大白菜,还拌了在中国超市买的芝麻酱,那味道好极了。)她还说:“你搬到老奶奶(我的新房东)家去住的时候,她家后面有一棵Passion Fruit Tree(热情果树),果子掉下来,你就吃一个,再掉下来,你就再吃一个。”(天呐,这件事我真的不记得了,一定是她杜撰的。)无奈之下,我只好说:“在你眼里,我就是一个猿人吧”,她没说话,发了个大猩猩的图给我……
澳洲毕业去到英国后,我做些饭了,不过厨房是共用的,占得太久其他学生会不满意,所以,我就做一顿饭吃两天。虽然这种方法在养生专家看来毫不可取,不过,第一,我出国不是去度假,的确没有太多时间做饭。第二,厨房是共用的且很狭小,所以,正当你做饭时隔壁老外也进来,双方都会有些尴尬。第三,恩,好吧,我承认我不擅长做饭。有时候馋了,就上网搜索“中国美食”,看着宫保鸡丁、松仁玉米、西红柿炒鸡蛋的高清图,心中默默舔屏,现在想想那倩影—— 一个女孩,窝在板凳上,在那空寂而狭窄的宿舍房间里,聚精会神地盯着屏幕,时不时地,嘴角还配合着砸吧两下。你只看到她的滑稽,可我看到了她内心的震颤。
回国后的本土文化休克
还有一点要写,就是海归的本土文化休克问题。如果我说:你所想的回国后的场景和你真实接触的回国后的场景也许会大相径庭,那么你一定会驳斥我“不一定、你怎么知道的、不要打击我的积极性”。我不愿像一位被世事折腾熟了的老人那样告诉你“不可以这样,也不可以那样”。不过,也要客观地告诉你也许会在哪些方面出现本土文化休克。
我的朋友告诉我,回国探亲时,与当初国内玩得好的几位朋友一起出来坐,围着饭桌,他们犹如“炸了锅”一般畅谈,可我的这位朋友却久久不能融入,虽面带微笑,席间却不免失落。她告诉我,他们谈的仿佛是来自于另一个世界的话题。
留学生在国外生活已久,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当地风俗与文化的影响,过上“另一个时差”的生活,归国后,多会出现一些心理方面的不适应,会感觉与国内环境有些格格不入,这一点,新海归们要做好准备。
留学这几年,许多大学时的同学与朋友已经毕业,并已进入工作岗位。虽然留学生是喝了洋墨水的人,但依旧要面临这样的尴尬。即,你的同事比你在业务上看似更熟练,比你认识的人际关系更广,比你更懂与上级领导的相处之道……而你却如门外汉一般,对“不成文”的规矩一概不知。甚至一度怀疑自己留学的价值在哪里。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hope for the best,prepare for the worst”(抱最好的希望,做最坏的打算),新海归要做好这样的心理准备。
当然了,我希望以上种种你都不会遇到,但如果遇到,不要急不要颓,心态平和,相信我,你的优势会在日后慢慢显现出来。
以上都是根据我个人经历总结出来的,相信你在国外的留学生活一定会比我过得更好!
作者:小羊妞,海归,写作爱好者。 21岁出国,从北半球飞到南半球,来到人称冲浪者天堂与日光城市的澳大利亚黄金海岸,在当地排名不错的格里菲斯大学酒店管理专业学习两年零两个月。后由于不甘只取得学士学位,故又飞到美丽而善良的英国纽卡斯尔市,于诺森比亚大学学习传媒文化专业一年,最终捧得硕士学位归国,后进入传媒领域,在《环球时报》做了四年记者。 如今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